对于中国人来说,“夏朝”一直被视为历史上最为古老的朝代之一。然而,国外许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。他们认为,夏朝缺乏信史和成体系的文字,因此无法证明其存在,甚至把它当作只是神话传说的产物。面对这些质疑,我们当然无法接受。于是,如何寻找夏王朝存在的证据,成了我国考古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。
就在各位考古学家深入各地,挖掘证据的时候,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少数民族,突然引起了大家的关注。人们开始流传,这个民族可能是夏朝的后裔,能够为夏朝的存在提供实质性的证据。那么,这个民族到底是谁?他们与夏朝究竟有何关系,为什么会成为研究的焦点呢?
这个神秘的少数民族就是水族。令人费解的是,尽管许多人认为水族与夏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但水族所在的地区并不在夏朝的核心地带,如河南或陕西,而是在遥远的贵州。这使得不少人感到困惑不解。
在民俗专家对水族进行深入调查时,他们发现,水族的族谱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“百越”势力。所谓的“百越”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或部族名称,而是泛指位于中国东南一带的多个越人部落。《百越源流史》记载,这些越人部落中,很多都在殷商王朝建立之前,便已从中原地区南迁至此。而《史记》更进一步指出,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勾践的祖先,便是“禹之苗裔”,而且“夏后帝少康之庶子”。这些记载显示,越人和夏朝的先民之间的渊源,早已在中国历史中有所提及。
展开剩余82%尽管如此,仍然有不少疑问存在。水族的祖先虽是越人后代,但“百越”所指的范围极广,其中的每个部族都与夏朝有何直接联系呢?再者,百越位于我国东南,而水族则位于西南的贵州,这两者的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?
这其中的关键,源自于秦始皇的南征百越。许多人认为,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便停止了征战,一心修建阿房宫,但事实远非如此。实际上,秦始皇不仅扩展了边疆,还发动了对百越地区的大规模征战,征服了众多越人部落。为了躲避战火,这些越人开始向西迁移,其中一部分便定居了今天的贵州、广西等地。
除了水族,贵州的布依族、侗族等少数民族,也都与百越的西迁有关。之所以水族成为研究焦点,尤其与夏朝产生了联系,主要还是因为他们的文字系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。若是让一位熟悉文字研究的专家看到水族的文字,第一反应必定是:“这不会是象形文字吧?”
众所周知,最早的文字是模仿自然界的事物与现象而诞生的,属于沟通交流的符号。中国最古老的文字“甲骨文”,便是象形文字的典型例子。而水族的文字形态,比甲骨文更加古朴,可以推测其可能早于甲骨文的产生。
在河南,考古学界有一个著名的文化遗址,叫做二里头文化。根据从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各类器物,可以推断出这个遗址的年代比殷商时期要早,应该属于夏朝的遗存。而在这些出土的遗物中,有一件陶器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:器身上刻有铭文。这一发现让专家们欣喜若狂,因为它标志着夏朝已经有了成体系的文字。遗憾的是,这些刻符在其他考古发掘中极为稀少,没有长篇的文字内容,尚无法完全解读。
然而,水族的文字一出现,考古学家们立刻感受到一丝熟悉的气息。经过深入对比,他们发现,水族的文字与二里头文化中的刻符极为相似!这一发现无疑让大家激动不已。曾经埋没在历史尘土中的夏朝文字,竟然在贵州的大山中被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,并且仍在使用,这令许多专家、学者产生了“错位时空”的奇异感觉。
很快,考古专家们请来通晓水族文化的老人,前来辨认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刻符的内容。这个辨认过程充满了喜悦和失望。好消息是,老人确实解读出了部分内容,但这些内容主要是表达祝贺和祝福的套话,实质性的信息非常有限。再加上类似的刻符在国内并未大规模出现,因此专家们依然不能轻易下结论。
然而,若要说与夏朝最为相关的水族文化发现,无疑是水族流传至今、被视为经典的《连山易》。众所周知,《易经》是中华文化的经典之一,阐释了天道变化的自然规律,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瑰宝。然而,《周礼·春官·宗伯·大卜》记载,《易经》有三个版本,其中最古老的一部就是《连山易》。
《连山易》到底是谁编写的呢?宋代学者罗沁考证指出,《连山易》是华夏第一位领袖天皇氏所著,但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它的作者应为炎帝连山氏。尽管如此,这本书的历史显然远远早于夏朝。然而,到了汉代以后,《连山易》的记载逐渐少见,甚至有不少学者怀疑其是否为伪书。
近年来,民俗学家对水族进行深入调查时发现,在水族举行重要仪式时,他们常常使用一本书来占卜和预测。这本书的用途与《周易》类似,但其书写形式却完全由水文构成。学者们不禁好奇,难道在这片封闭的大山中,也有《周易》的踪影吗?
经过一番调查,他们找到了一位通晓汉族与水族文化的老先生。当老先生打开他家中的古籍时,他说:“这本书的确像《周易》,但更惊人的是,这正是上古的《连山易》!”这一发现让在场的所有专家无不震惊。这本被遗失的古书,竟然以如此完好的形式,出现在大家面前。
2005年,一位水族老人谢朝海将他珍藏多年的《连山易》捐赠给国家。考古界对此感到兴奋不已,专家们立即对其进行了释读与翻译,最终发现它与传世的《周易》没有太多相似之处,但与汉文版的《连山易》相符。更为惊人的是,《连山易》所记载的连山八卦,与湖南会同县的连山乡的方位完全吻合。
再加上,水族的文字与二里头文化刻符极为相似,而且早于甲骨文。这一系列的证据表明,水族与夏朝人之间的联系不可小觑。水族文化的发现,标志着中国对夏王朝历史研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。如今,考古学界正踌躇满志,期待找到更多实物资料,最终向世界证明,夏王朝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真实存在过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