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幕如墨般笼罩大地,一队军马从西周的都城镐京飞速驰出,扬起漫天尘土,急速奔向一个名叫营丘的地方。营丘,便是今日山东省淄博市淄博区的古称。此地昔日虽称营丘,但从今天起,它将更名为齐国。这里,是周武王灭商建周后,分封给当时权倾朝野的太师姜子牙的领地。
西周实行的分封制度在历史上享有盛名。周天子为巩固政权,将天下划分成若干块“大蛋糕”,有的赐予将领,有的赐给功臣,还有的分给亲戚和好友。这些“蛋糕”就是诸侯国,而齐国则是姜子牙所获的一块。可惜的是,周天子分封时似乎有些偏心。姜子牙年逾七十,历经文王、武王两代君主,辅佐灭商立周,可谓功劳卓著,理应获得一块丰厚肥美的领地。
然而史料却显示,姜子牙的齐国并非理想之地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记载:“齐地负海潟卤,少五谷,而人民寡。”也就是说,齐地虽幅员辽阔,却缺乏肥沃耕地,人口稀少,国势低迷,笼罩着一股沉闷萧条的氛围。如此恶劣的条件,姜子牙想要真正接管,也要面临不小的挑战。
展开剩余81%这份挑战首先体现在姜子牙率军从镐京前往齐国的漫长路途上。镐京位于陕西,而齐地在山东,两地相距遥远。古代没有现代交通工具,徒步跋涉成为唯一的选择。姜子牙带领军队连日兼程,翻山越岭,最终抵达齐地近旁。国都近在咫尺,但将士们却累得几乎寸步难行。
士兵们体力透支,鞭子也难以驱使他们前行。饥饿和疲惫使他们步履蹒跚。姜子牙看到大家劳累不堪,便展现出他的人文关怀,命令军队就地扎营,点起篝火,安排休整一夜。第二天,全军将以崭新的状态,迎接属于自己的新家园。精神面貌决定一切,作为未来的国君军队,不能被人看作流浪之徒。
将士们休息,姜子牙自然也不例外。毕竟他七十高龄,经过长途跋涉,身心俱疲。脱去战袍,倒在营帐里沉沉睡去。然而,作为一代智者,姜子牙并未完全放松警惕。半梦半醒间,他隐约听到不远处有人低声议论:“吾闻时难得而易失,客寝甚安,殆非就国者也。”他们感叹这帮人休息得太过安逸,缺乏戒备,怀疑其并非真心来接管国家,暗示要趁机下手。
这几句话如惊雷在姜子牙耳边炸响,顿时驱散了他的困意。原来,自己带着军队安营扎寨时,潜藏的敌人正蠢蠢欲动,准备偷袭。此刻一切岌岌可危,姜子牙怎能安心睡去?年过七旬的老者眼中燃起斗志,望着漫天星斗和无垠黑夜,他毅然决然放弃休息,迅速召集军队,誓在黎明前赶至营丘城外的淄水河边。
淄水河犹如一道天然护城河,守护着城池安宁。城虽坚固,河虽深,但河中竟有一支陌生军队正在渡河,这极为不妙。那支军队来自莱国——商朝时期的属国,周灭商后因地处偏远,迟迟未归顺。莱国领导人莱候野心勃勃,计划趁姜子牙军队休整之机,先派奇兵抢占营丘,从而吞并齐地。
莱候的计划虽美,却行动缓慢。姜子牙恰在莱军渡河半途发现了他们。此时,莱军既无法撤退,也难以前进,暴露在敌军火力之下,成为活靶子。姜子牙见状,毫不犹豫地指挥军队发动猛烈射击,莱军伤亡惨重,狼狈逃窜,齐国终于保住了自己的地盘。
事实证明,号称“通天战斗法师”的姜子牙果然名不虚传。他不仅战场勇猛,更懂治国理政。虽说先前《汉书》曾描绘齐地贫瘠萧条,但姜子牙到齐国没几年后,史书《晏子春秋》赞叹:“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,煮盐垦田,富甲一方,兵甲数万,足以与楚匹敌。”姜子牙大力发展盐业,开垦荒地,农业与商业齐头并进,齐国经济迅速繁荣,成为富庶强盛之地。
然而,神龟虽寿,终有谢幕之时。姜子牙毕竟是历史人物,不是传说中通天彻地的老仙人。周康王六年,即公元前1011年,姜子牙辞世,享年一百三十九岁。西周王室威严依旧,周天子心怀警惕,时刻担心诸侯国不听指挥或造反,必须想方设法牢牢掌控这些诸侯。
于是,周天子要求各诸侯国君将直系子女送往镐京任官,表面是好事,实际上却是变相的人质制度。诸侯若造反,天子可先扣押其子女,震慑其心。武王姬发驾崩,成王姬诵继位时,姜子牙还健在。齐国接令,姜子牙携长子吕伋一同赴镐京,展示诚意与忠诚。
与其他诸侯仅送子女不同,姜子牙父子同赴镐京,且吕伋与成王有姻亲关系,待遇较好。吕伋很快帮助成王平定了商朝遗民武庚的叛乱,赢得极大信任。成王去世后,康王姬钊即位,姜子牙寿终正寝,享年一百二十岁。齐丁公吕伋辞别康王,返回齐国继承父志,成为第二任国君。
吕伋一生辅佐成王、康王、昭王三代君主,周穆王在位时去世,经历丰富,曾掌管周朝虎贲卫队,平定叛乱,声名显赫。然而由于父亲姜子牙的光芒盖世,吕伋稍显低调,历史中鲜为人知。周朝历史悠远变幻,像吕伋这样的人物,恐怕只有少数痴迷古史的人,才会愿意细细书写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